一、一次不愉快 30 分钟面试

不愉快定义 无法通过面试获得进步,让自己查缺补漏,

如果有同样经历是否判断只面试,不招人

​奇怪 1:预约​

周一早上,我收到“H3C”的面试邀请邮件, 标题醒目地写着:​​【初面 - 技术交流 - 约30分钟】​​。 我的心轻轻一沉——​​技术交流只安排30分钟?这不太正常​​。

在我的经验里,即使初级技术面,45分钟到1小时才是常态,

才能充分交流项目经验和考察基本能力。30分钟够干嘛?

转念一想,​​“面试不通过不要紧,就当是次学习交流”​​,

权当探探市场行情,学习一下也行。抱着这样的平和心态,我准时点击了视频会议链接。

​奇怪2:开场不安套路来(这个是 1 面)​

我深吸一口气,按照惯例挂上职业微笑,准备简短自我介绍:“您好陈工,我是XX,有5年存储系统开发经验,主要负责过……”

话刚起头,​​陈工直接抬手打断,语气生硬:“小李是吧?时间比较紧,我们直接进入重点!”​

他目光直接钉在我的简历上“

我看你提到主导过一个核心系统的存储性能优化?​**​

你存储那块具体是怎么做性能优化的?​**​ 重点说下你的核心方案和技术细节。”

​奇怪 3:单向的知识输出,没任何反问​

虽然开场被打断让我略感不适,

“在那个项目里,我们突破性地采用了 ​​‘数控分离’架构​​ 作为基础核心思路。”

然后Perf-CPU 架构,最后QPS提升40%,延迟降低60%+

好了,时间到了,今天就到这吧。”

​完全无视我追问的细节,没有丝毫想要多解释一句或进一步交流的意思。

  • 流程异常压缩:硬性 30 分钟,使自我介绍被强行跳过。
  • 提问单一且方向明确:整场只在一个项目细节上深挖,且深度停留在可落地的方案层面。
  • 交流方式偏单向:面试官不参与讨论
  • 无反问,反问时候回答的一点没技术含量:对我反问的价值判断含糊其辞,回避关键事实。
  • 时间控制极其精确:会议在 30 分钟

二、常见骗方案的套

2.1 把企业真实问题当“考题”来问(最常见)

表现

面试官不怎么问你过往的职责与成果,

而是直接掏出公司现在遇到的具体问题,

让你分析并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本质/动机

  • 企业想借面试的机会收集外部思路或可直接搬用的解决办法,
  • 而非真评估候选人是否合适或能长期做事。
  • 该类情况在知乎讨论中频繁被提及,是最典型的“骗方案”信号。

2.2 要求回家写“完整方案/试稿”,却不承诺评审或反馈

表现

  • 面试结束后被要求把详细方案、PPT、产品/运营/设计稿等做成“作业”并提交,
  • 但对方不说明谁会评审、是否有报酬或后续安排。

本质/动机

  • 面试方用“作业”把研发/设计工作外包给候选人
  • 或用作业筛选但不承担对等的评审/付费义务
  • 这是被举报和投诉最多的做法。

2.3 只问“怎么做/细节”,不询问“为什么/权衡/上下文”

表现

  • 面试官追问具体实现步骤、参数、执行计划,但几乎不问你如何做决策、如何权衡利弊、团队如何配合。
    本质/动机

  • 想拿到可直接复用的执行细则而非评估你的思路深度。

  • 这类表现常与把公司问题当题目一起出现。

2.4 面试时长/流程异常(例如标注 60 分钟但实际 30 分钟)

表现

  • 日历/邀请写着“技术交流”,但时长异常短;

  • 或者面试刻意压缩自我介绍和候选人反问环节,只留“输出”时间。
    本质/动机

  • 短时窗口更便于高密度“收割”候选人思路,且减少了双向交流的机会,是常见的预警信号。

2.4 要求提供公司内部数据、竞品信息或敏感资料

表现

  • 面试过程中或作业要求中索要你以前公司的具体数据、流程、客户信息
  • 或要求对方的内部产品做详细改进(涉及尚未公开的业务细节)。

三、总结

3.1 如何定义一次好面试

  • 面试通过提问 发现候选人 基本知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 候选人 能通过反问 发现自身缺点,有的领导每年请猎头评估自己实力也是如此

3.2 增加反问环节

  • 贵司 当前最大痛点是什么
  • 团队近半年排障怎么处理的
  • 你是如何做的

3.3 面试试岗时如何辨别一个公司是不是骗子公司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登入当地工商局官网查企业信用
  • 去实地考察下,公司是不是在写字楼里面,不是很偏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