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副业时候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办?
文章目录
知识星球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办?
知识地图:职场通用技能
一、统计当天,当周需要做全部事情
程序员一日时间黑洞分布图
🌄 早晨7:30-9:00:意识流沼泽
- 黑洞事件:
▶️ 睁眼摸手机→抖音猫狗视频自动连播
▶️ “学AI”计划被“再看5分钟”吞噬
▶️ 洗漱时反复刷新科技论坛热帖
🏢 上午9:30-11:00:需求迷雾区
- 黑洞事件:
▶️ 领导部署“用GPT-4重构用户画像”
▶️ 面对空白IDE发呆(宏观需求→0落地路径)
▶️ 搜索“联邦学习实战案例”陷入论文海洋
🍱 午间12:00-13:00:碎片坟场
- 黑洞事件:
▶️ 排队热饭时刷朋友圈技术焦虑文
▶️ 扒饭间隙点开7个“颠覆式创新”公众号推文
▶️ 饭粒掉进键盘缝引发20分钟清洁工程
📊 下午14:00-15:30:支线任务风暴
- 黑洞事件:
▶️ 强制参加Excel基础操作培训
▶️ 帮产品经理调试PPT动画特效
▶️ 被拉进“紧急讨论钉钉群”围观吵架99+
🦖 傍晚16:00-18:00:需求畸变虫洞
- 黑洞事件:
▶️ 支付接口需求突变为“恐龙小游戏植入”
▶️ 搜索“侏罗纪公园素材版权费”
▶️ 重构代码被覆盖后手动比对版本差异
🐛 深夜20:00-23:00:Bug混沌漩涡
- 黑洞事件:
▶️ 生产环境推送凌晨三点发送生日祝福
▶️ 十万行日志中捕捞错误时间戳调用栈
▶️ 修复Bug时触发新的空指针异常
🌙 午夜23:30-00:30:虚假复苏陷阱
- 黑洞事件:
▶️ 收藏夹新增3个“快速掌握深度学习”视频
▶️ ssh连接服务器后趴在键盘入睡
▶️ 梦中继续写报错“NullPointerException”
二、对一天事情进行分离总结
2.1 情绪失控
原因: 为什么又情绪:
- 情绪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来的保护机制。
是一种进化出来产物 使人们面对一个事件产生多种多样的行为反馈,这样更有利于提升种群的生存概率
初那些没感觉的猴子都在各种事故中消失了,没有留下后代。所以现存的人类都是有强烈的情感的。
不无责怪情绪产生,自己为什么又情绪
来源: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换言之,情绪或者说情感,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好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03240
- 抑郁、焦虑等情绪是为了保护我们
解决办法:情绪管理框架「接纳→熔断→回归理性」
1. 察觉情绪(长期刻意练习)
- 每2小时设置振动提醒,用emoji记录当下情绪(📈记录波动规律)
2 紧急熔断机制**
空间隔离:
-
立即进入独立空间(卫生间/楼梯间均可) 感官清零:
-
闭眼默数7次呼吸(吸气4秒→屏气2秒→呼气6秒)
-
回忆最近情绪爆发场景(如:被伴侣指责)
-
用手机倒计时90秒
-
演练完整熔断流程:
离场→冷水刺激→左手写重构语句→第三人称分析(例:“小王当时需要被理解”)
3. 回归理性
每日晨间用此表训练(完成3次/周,大脑将形成自动纠错路径)
触发事件 | 重构填空模板 | 实践案例 |
---|---|---|
被同事否定方案 | “TA说__A__,不意味着__B__,或许是__C__” | → “TA说逻辑混乱,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或许是时间压力导致表达不清” |
自我怀疑时 | “我暂时__A__,不意味着__B__,其实是__C__” | → “我汇报卡壳,不意味着能力不足,其实是设备突发问题干扰准备” |
遭遇意外事件 | “发生__A__,不证明__B__,本质上__C__” | → “电脑死机,不证明我倒霉,本质是机器使用寿命已到” |
2.2 断网工作法
为什么做事低效,卡在哪里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摄像头,找摄像头看一天自己做事情。
或者单独 记录每天做了什么事情,分析时间去哪里了
-
手机钉钉消息,我就忍不住去处理,事情被打断
-
邮件消息,我就忍不住去处理,事情被打断
-
同事(产品运营/下属)来工位找我,事情被打断
-
临时会议,事情被打断
解决办法
为自己设定黄金时间,免打扰时间,承诺工作时段回复时间
关闭移动网络,定时定频处理钉钉消息(上班后、下班前,一天集中 4 次处理)
关闭邮箱,定时定频处理邮件(上班后、下班前,一天集中 4 次处理)
-
对"断网耽误事"质疑的回应:
-
现实情况是:你在公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可替代
-
工作真相:大多数决策根本不需要即时找到你
-
办公观察:同事若真有事,自然会通过其他渠道联系
-
工作本质:真正重要的事情不会因为几小时断网就耽误
-
-
紧急重要四象限法则:
-
紧急重要 → 救火(立即处理)
-
紧急不重要 → 委托(授权他人)
-
不紧急重要 → 核心时间投入(重点专注)
-
不紧急不重要 → 不做(果断舍弃)
-
想要拿到结果,没有第二条途径,只有“行动”
知道四象限只是认知提升,要拿到结果,必须行动:
四象限任务分类:
-
梳理事项:理清自己有哪些待办
-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 委托他人处理
-
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 → 核心时间要花在这里(例如学习、长期目标)
-
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 不做
2.3 最小行动
为什么我最小行动拆分很细,但是还是没执行,执行
举例说明“知道”和“做到”的差距:
-
四象限(知道):梳理 / 停止 / 委托 / 执行 → 要做到
-
元认知深度思考(知道):与自己对话,每天思考15分钟 → 做到
-
我知道要每天思考 + 输出15分钟,但是……
-
我知道要每周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或录一篇短视频,但是……
-
我知道每天要……,但是却难以坚持:
-
学习1小时 AI
-
阅读30分钟
-
跑步5公里
-
为什么我的行动力差?(元认知)
关键障碍:
-
启动困难
- 心理阻力大,迈出第一步最难
-
完美主义倾向
- 担心目标达不成而犹豫
- 过度追求周全准备
-
惰性惯性
为什么我的行动力总是不够?——用PEACE法则破解拖延心理
🧠 核心问题: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使用PEACE法则分析)
-
P-觉察(Perceive)
“我发现自己总是害怕开始做事情…” -
E-接纳(Embrace)
“这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害怕做得不够好” -
A-分析(Analyze)
“为了避免不完美的结果,我选择了直接不开始”
📌 典型拖延场景(看看你中了几条?)
事情 | 内心小剧场 | 最终选择 |
---|---|---|
跑步 | “别人能跑5km,我才3km,好丢脸…” | 今天不跑了 |
健身 | “要减10斤?太难了…” | 明天再说吧 |
看书 | “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能看完…” | 先刷会手机 |
写作输出 | “肯定很累,脑子会炸…” | 改天状态好再做 |
解决办法
解决行动力差的实操指南(基于PEACE模型)
🔍 第一步:识别问题根源
-
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
- 面对比较/大目标/困难时,本能选择逃避
- 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是"懒"
-
四大典型障碍
1 2 3 4 5
graph TD A[行动力障碍] --> B[比较压力] A --> C[目标过大] A --> D[困难预设] A --> E[后果焦虑]
✨ 第二步:思维调整策略
错误思维 | 修正思维 | 具体话术 |
---|---|---|
“别人5km我才3km” | “完成比距离重要” | “今天先穿上跑鞋” |
“要减10斤” |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 “本周完成2次训练” |
“书太厚看不完” | “阅读是长期习惯” | “每天读10分钟” |
“做完肯定很累” | “行动后会有成就感” | “先做15分钟试试” |
2.3 15分钟最小行动
15分钟行动法
核心要点
- 提前计划
- 将任务拆解为最小化行动(细化到每周/每天可执行的步骤)。
- 立即执行
- 不思考目标或结果,直接开始行动。
- 限时15分钟
- 设定闹钟,告诉自己“只做15分钟”,降低心理压力。
执行结果
- 少数情况(约20%):
- 15分钟后仍感到排斥 → 停止(但已完成最小行动,优于什么都不做)。
- 多数情况(约80%):
- 15分钟闹钟响后,继续完成(大脑自动进入“持续模式”)。
科学原理
- 行动惯性:一旦开始,未完成的任务会触发大脑的“完成欲”,推动持续行动。
- 心理减压:短时限任务让启动变得轻松,实际执行往往超出预期。
(关键:利用心理学机制绕过拖延,让行动自然发生。)
❌ 常见误解
- “必须做得多”:认为执行力=超额完成任务
- “必须做得好”:追求完美导致不敢启动
- “靠意志力坚持”:误以为需要咬牙硬撑
- “依赖打卡监督”:把仪式感当作核心
✅ 真实内核
-
无阻力启动
→ 不思考、不准备、不纠结,5秒内直接行动
(例:想到写作立刻打开文档打第一句话) -
工具思维
→ 用机制代替意志力:- 15分钟行动法(限时启动)
- 2分钟规则(微行动破冰)
- 环境触发器(如固定书桌只用于学习)
💡 关键认知转变
旧观念 | 新认知 |
---|---|
“我懒/意志力差” | “我缺少有效行动工具” |
“必须坚持30天” | “只需完成当前15分钟” |
“结果要完美” | “启动即胜利” |
执行力真相:
恐怖执行力 = 最小行动 × 即时启动 × 工具赋能
(放弃“准备充分再开始”的幻想,让行动成本低到无法拒绝)
总结
启动最难
步骤 | 核心挑战 | 发生频率 | 解决关键 |
---|---|---|---|
决策 | 选择恐惧(做哪个?怎么做?) | 35% | 5秒选择法:首念优先 |
启动 | 心理阻力(怕做不好/累) | 50%★ 50% ★ | 15分钟行动法 |
持续 | 中途分心/动力衰减 | 10% | 进度可视化 |
应变 | 突发干扰/计划外问题 | 5% | 预设B方案 |
提示词
嗯,用户想要一个程序员虚构故事,描述典型的一天困境。从要求看很具体:早晨看手机、上班面对领导空泛需求、下午被打断、晚上修bug,还特别提到晚上刷视频的拖延场景。
用户可能是个程序员或管理者,想通过故事反映时间管理痛点。之前多次讨论过行动力、拖延症,这次用故事形式呈现,说明ta更喜欢案例学习。需要把之前提到的“15分钟行动法”“决策瘫痪”等概念融入故事。
故事结构要体现四个关键冲突点:
-
早晨拖延(刷手机逃避)
-
上午决策瘫痪(领导给抽象需求)
-
下午任务切换损耗(不相关会议)
-
晚上补偿性加班(疲惫修bug)
特别要突出心理描写:
-
刷手机时的愧疚与失控感
-
面对模糊需求的无力感
-
被打断时的烦躁
-
深夜修bug的绝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