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第二期) 写代码普通人的杠杆
文章目录
质疑汤姆猫,理解汤姆猫,成为汤姆猫
秘诀是 不是汤姆猫有没有价值,真正的行动了。
生活中的乐趣在哪里,需要动身去寻找
周刊开源(Github:watchpoints/weekly),欢迎提交 issue,投稿或推荐精彩内容。
一、话题
来源:# 代码之外周刊(第145期):普通人成为有钱人的唯一方法
《富爸爸穷爸爸》是一本经典的理财启蒙书,这本 2000 年出版的奇书, 至今仍然值得思考。本期仅分享视频中分享的观念和概念,仅供参考。
想成为有钱人,就不能和一般人的想法一样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懂这些基本的财务知识?
清崎指出,世界上有四种人:雇员、专家、经营者、投资者。
学校教育只培养前两种——雇员和专家。
雇员靠工资生活,专家靠技能收费(如律师、医生),他们都是用时间和劳力换钱,收入有上限。
经营者雇佣别人为自己赚钱,投资者让钱为自己赚钱,他们的收入没有上限。
学校从不教你如何成为经营者或投资者,因为学校本身就不是为培养有钱人而存在的。
家庭教育也帮不上忙,因为大多数父母自己就是"穷爸爸",不懂财务知识。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穷人的孩子继续当穷人,不是因为能力不够, 而是因为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局限。
成为有钱人的六个关键
具体应该怎么做?清崎给出了六个要点:
-
增加收入:这是购买资产的基础 【目前就上班升职加薪】
-
减少消费:省下的每一笔钱都可以用来投资 【少花钱 】
-
勇于冒险:不敢尝试的人不可能成为有钱人【这个人人可以做到】
有钱人的标准
什么算有钱人?清崎给出了一个标准:一年不工作,不靠存款,仅靠资产的被动收入就能维持生活。
这个标准很清晰:不是看你有多少存款,而是看你的资产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
结语
如果想成为有钱人,投资是唯一的出路【不一定是买股票,投资学习】。 但这绝对是一门需要自己学习的学问,不可能有人直接告诉你具体方法。
关键在于改变思维模式:
- 从追求稳定工作转向寻找机遇,从积累负债转向积累资产,
- 从主动收入转向被动收入。
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学习、实践、承担风险。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唯一能够实现财富自由的道路
为什么努力不再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必要条件)
最近读了《精英的傲慢》这本书,虽然文笔算不上精彩,但它解释了许多当下的社会现象: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倾向于躺平
对我们个人而言,更实用的建议是:跳出优绩主义思维。
- 精英阶层的傲慢反映了成功人士倾向于过度真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记得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好运。
- 对那些困在低层或挣扎着维持生活的人来说,阶层跃升的话语与其说是承诺,不如说是嘲讽。
马丁·路德·金所说:“清洁工人和医生一样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清洁工,疾病就会蔓延。"所有的劳动都有尊严,成功不应该成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这个充满内卷的时代,
-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
- 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
- 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的建议:
培养谦卑与感恩心态,破除“自我全能”幻觉
避免自我苛责与怨恨
二、科技动态
Podcast 播客
1. What Mark Moss Thinks About AI, Bitcoin & the Real Threat You’re Ignoring
马克·莫斯对人工智能、比特币和你正在忽视的真正威胁的看法[1]
大纲:
- 为什么对人工智能导致失业的担忧被夸大了
- 历史表明,新技术总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 为什么人工智能是一种补充工具,而非替代工具
-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更智能、更高效地思考
- Mark 在 ChatGPT 中使用的四部分框架
- 什么是人工智能代理以及它们将如何改变工作流程
-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打造你自己的数字教练
- 比特币的价值:不是金钱,而是自由
- 理解通货膨胀、债务和财富幻觉
- Mark 如何定义财富幻觉
- 研究比投资更重要
- Mark 的五年退休策略,你绝对不会想Miss
对人工智能(AI)和未来就业的乐观展望 why are you so optimistic about AI and the future of job 创造更多就业而非取代所有工作: - 马克·莫斯认为,人工智能将创造比被取代更多的工作岗位。 -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工作,而只淘汰9200万个工作,比例约为2:1。
历史背景: - 他将当前的AI革命与过去的几次技术革命相提并论,例如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蒸汽机与铁路、电力、汽车以及微处理器革命。 - 在每次革命中,虽然有工作岗位被“取代”(displaced), - 但新的、更高价值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例如,取代农场工人的是工厂工人,取代蜡烛制造商的是电力工人。
AI作为补充技术: - 莫斯引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报告称,AI更可能起到补充作用,而非替代作用。它能提高效率, - 例如,一个设计师利用AI可以将原本需要5天的工作缩短到30分钟。
新兴的AI相关职业: -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与AI相关的新工作, - 如AI提示工程师、AI伦理顾问、AI集成专家、机器学习工程师和AI合成媒体设计师等。
个人适应性与学习: - 面对工作可能被AI取代的担忧,莫斯强调,真正的安全在于能够适应变化、学习新技能并将其应用于不同市场。 - 他批评传统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工厂工人,缺乏创造力和适应性。
利用AI作为机遇: 莫斯鼓励人们将AI视为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而非威胁。他提供了一个使用AI的通用框架:
1. 赋予AI角色/身份 (Persona):例如,“你是一个商业顾问”。
2. 明确任务 (Job):告诉AI它要做什么工作。
3. 提供所有上下文 (Context):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背景信息。
4. 指定输出格式 (Format):告诉AI你期望的回答形式。
AI作为“思考伙伴”: - 他认为AI最强大的用途是作为“思考伙伴”或“陪练伙伴”, 帮助用户进行头脑风暴和推理, - 而不是直接替用户思考或写作,从而避免思维能力退化
• 结语
- 世界正在迅速变化,人们可以选择受害者心态(认为变化正在发生在我们身上)或丰盛心态(将变化视为机会)。 - 莫斯鼓励听众采取后者,积极拥抱AI工具和比特币,以提升职业和财富。他强调,现在行动不算晚。
2.2 2025.07.27 辛顿上海演讲:AI威胁—《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
- 杰弗里·辛顿教授作为“神经网络之父”和图灵奖得主,在演讲中回顾了AI发展的两种范式,即基于逻辑推理的符号AI和基于学习网络的生物启发式AI,并指出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更接近后者。
- 🗣️ 辛顿教授认为,大型语言模型对语言的理解方式与人类大脑理解语言的方式几乎一致,都是通过将语言转化为多维特征并进行复杂整合来实现的。
- 💡 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在知识传播和“永生性”上存在根本差异:数字AI的知识可以被无限复制和高速共享,实现“永生”,而人类大脑的知识传播效率则非常低下。
- ⚠️ 辛顿教授对AI超越人类智能表示担忧,认为一旦AI变得比人类更聪明,人类将难以对其进行控制或“关闭”,并将其比喻为饲养老虎,强调其潜在的危险性。
三、工具与课程
4.1 Snip Anything Solve Everything
跨平台的 AI 智能截图工具,可以识别并提取公式、表格、代码、图片和文字
Snippai – 一截图,万事解的 AI 智能截图工具,支持OCR·公式·表格·代码识别,跨平台(MacOS,Windows,Linux)智能截图神器
No prompts. No complexity. Just intelligence.
🐳 官方网站: https://snippai.de (一键下载即可用)
项目介绍
Snippai 是一款由 Electron + React + TypeScript 打造的 AI 智能截图工具。
聚焦「一截图,万事解」——无论公式、表格、代码还是整张图片,
Snippai 都能即刻识别、分析并输出可编辑内容,大幅提升信息获取与二次加工效率。
功能特性
分类 | 说明 |
---|---|
公式识别 | 自动检测图片中的数学公式,并转换为 LaTeX |
文本抽取 | OCR 高精度提取文字,直接复制到剪贴板 |
表格转 Markdown | 将截图里的表格结构化为 Markdown |
图像内容分析 | 生成对图片内容的多语言描述,辅助文档编写与可访问性 |
代码理解 | 识别并解释代码片段,帮你快速读懂陌生代码 |
颜色检测 | 提取主色调 / 调色板,助力设计取色 |
语言翻译 | 截图即翻译,自动检测源语言,实时呈现目标语言 |
AI 问题求解 | 对截图中提出的问题(如几何、物体识别)给出解析与答案 |
一键启动
|
|
适用场景
学术 & 技术写作:公式、表格、代码一站处理
设计配色:快速获取主色 / 辅色 HEX 值
跨语言沟通:海报、PPT 截图即时翻译
数据录入:发票、报表截图秒变 Markdown / Excel
四、观点
4.1 来源微信群 洋哥
很多时候我们说长期价值很虚, 但实际上长期价值能给我们带来稳定的财富。
哪些是长期价值?我来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
- 尽可能的、真诚的帮助身边的朋
- 有时间就多看书,尤其是解决当下卡点的
- 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去经营,哪怕打工也要看成自己跟所在公司的商业合作,而不是领取一份工资
- 尽量做到知行合一,你说出来的话,尽全力实现,你喊出的口号,不要轻易放弃
- 打造个人品牌,再小的个体也有品牌,品牌的基础是信任,信任的背后是靠谱
- 工作之余多点爱好,吃喝玩乐,爬山游泳潜水都可以,不做无趣味的人,更要做随时在emo之后有充电方式的人
- 向上链接,向下兼容,向上不谄媚,提供或展现价值即可,向下不欺骗、不轻视,平等尊重每一个人
- 大事上的抉择要有参谋团,大事的抉择本质是在投资人生,一旦出错,影响深远。
4.2 来源 知识星球 沈剑
放松羞耻症
看到有人发视频说:现在很多人都有个毛病,叫 “放松羞耻症”。
什么意思呢?
- 去露营过周末? 照片发朋友圈,得配上 “充电完成” 这样元气满满的话,显得很健康。但其实呢?躲在帐篷里还在抱着手机改方案!
- 休年假出去旅游? 行李里总放着笔记本电脑,嘴里说着 “以防万一”,其实就是怕老板有事找不到自己。
- 连在健身房跑步? 跑步机上都在用iPad看开会的录像!
其实啊,我们经常把“放松”偷偷换成了“看起来不太忙的忙”:
-
报复性熬夜:晚上不睡觉刷手机,觉得那是自由时间,其实是在用健康换那一点点“自由感”。
-
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名义上是陪孩子,结果是站在旁边盯着孩子,像个人肉监控摄像头,自己一点也没放松。
真正的放松,就像给手机充电:
必须得先把充电线拔掉,手机才能充满电!
你呢?
- 你上一次完全什么都不想,真正放空自己,是什么时候?
- 你干过哪些这种 “假装在放松,其实还在忙工作或操心别的事” 的操作?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一日,王阳明携众弟子登山,面对高耸入云的山峰, 弟子们疲惫不堪,而王阳明却步履稳健。
待至山顶,弟子们气喘吁吁,而王阳明却精神焕发。他以诗篇表达豪情壮志,令弟子们叹服。
众弟子不解,问:
为什么登这个山我们年轻都觉得这么累,你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王阳明答: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众弟子不解,进一步解释):
一般人登山会做两件事:
第一看山头,太遥远了,云遮雾绕,高不可攀;
第二看山路,万丈深渊,道路湿滑。
还没走呢,就觉得累了,觉得任务太艰难了,越看越累。
我这个人呢:
定好目标,定好路径。
一不看遥远的山头,二不看崎岖的山路,
就看眼前这一步,这就叫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很多人不是没有目标,不是不知道路径,
为什么定了很多目标,实现不了,坚持不下去,不够自律。
答案就是:
定好目标,定好路径,
人有长远的目标,不能有长远的注意力。
所以:
定了目标,不要一天到晚想着长远目标,
进行任务分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 盯着今天的任务。
核心行动逻辑:
其实对于做到的人,
我只坚持了一天。
结语:核心方法论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知行合一,安住当下。
自勉!
第一手资料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HcXMkXSGMc&ab_channel=HalElrodandTh eMiracleMorningRoutin
我使用的工具
- 榜样 https://github.com/ruanyf/weekly
- https://www.podchaser.com/
-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
- Hal Elrod 和《奇迹晨间仪式》https://www.youtube.com/@HalElrod
- https://docs.bilinote.app/ 一站式 AI 视频笔记工具,支持哔哩哔哩
- https://bibigpt.co/landing/v1 ibiGPTAI 音视频助理
最动人的作品,为自己而写,刚刚好打动别人
1️⃣ 如果有更多疑问,联系小王,一起交流,进步
2️⃣ 关注公众号:后端开发成长指南(回复"面经"获取)获取过去我全部面试录音和面试复盘。
抬头看天:走暗路、耕瘦田、进窄门、见微光
- 不要给自己这样假设:别人完成就等着自己完成了,大家都在一个集团,一个公司,分工不同,不,这个懒惰表现,这个逃避问题表现。
- 别人不这么假设,至少本月绩效上不会写成自己的,至少晋升不是你,裁员淘汰就是你。
- 目标:在跨越最后一道坎,拿百万年薪,进大厂。
低头走路:一次专注做好一个小事
- 不扫一屋 何以扫天下。
- 让自己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刷牙保持个人卫生,多喝水 ,表达清楚 基本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