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OpenAI前员工亲历记,5:30AM 喂娃 → 7:00AM 办公室 → 凌晨4点部署系统 → 8:00AM 全球直播发布:
标题:我在OpenAI的400天:揭密全球最神秘AI公司的真实日常
OpenAI 的决策非常迅速,一旦确定了方向,就会全力以赴
一、推门第一天:闯进「科技霍格沃茨」
“入职时公司1000人,1年后我竟成老员工——团队膨胀到3000人,CEO都在干完全不同的活”
The first thing to know about OpenAI is how quickly it’s grown.
When I joined, the company was a little over 1,000 people.
One year later, it is over 3,000 and I was in the top 30% by tenure. Nearly everyone in leadership is doing a drastically different job than they were ~2-3 years ago.
关于 OpenAI,首先要知道的是它发展得有多快 。
我加入时,公司只有 1000 多人。一年后,公司员工人数超过 3000 人,而我按任职年限排名,位列前 30%。
几乎所有领导层的工作都与 2-3 年前截然不同
新手村生存指南:
🔹 沟通全靠Slack:收邮件?全年不到10封!但满屏消息轰炸需极强信息过滤能力
OpenAI 的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在于 ,
所有东西,我指的是所有东西 ,都在 Slack 上运行 。
没有电子邮件。我在那里工作期间大概只收到过 10 封邮件。
如果你不善于组织,这会非常让人分心。如果你能管理好你的频道和通知,就能让一切变得非常便捷。
An unusual part of OpenAI is that everything, and I mean everything, runs on Slack. There is no email.
I maybe received ~10 emails in my entire time there.
If you aren’t organized, you will find this incredibly distracting.
If you curate your channels and notifications, you can make it pretty workable.
🔹 没有KPI的神奇制度:季度计划?不存在的!好想法冒头就干(作者曾问领导遭无情反问)
OpenAI 非常注重自下而上的自律,尤其是在研究领域
我第一次加入时,就开始询问下一季度的路线图。得到的答案是:“这不存在”(虽然现在有了)。
好的想法可能来自任何地方,而且通常很难确定哪些想法会在事前证明最有成效。
OpenAI 并非制定宏大的“总体规划”,而是随着新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不断迭代和发现。
OpenAI is incredibly bottoms-up, especially in research. When I first showed up, I started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 roadmap for the next quarter. The answer I got was: “this doesn’t exist” (though now it does). Good ideas can come from anywhere, and it’s often not really clear which ideas will prove most fruitful ahead of time. Rather than a grand ‘master plan’, progress is iterative and uncovered as new research bears fruit.
🔹 天才浓度超标:研究员=迷你CEO,靠“科学吸引力”组队(无聊项目无人问津)
得益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OpenAI 也非常注重精英管理 。
从历史上看,公司领导者的晋升主要基于他们是否有好点子并付诸实践的能力。
许多能力超群的领导者并不擅长在全体会议上进行演示或政治手腕。
但在 OpenAI,这一点可能不如在其他公司那么重要。最好的点子往往能赢得胜利
Andrey(Codex 负责人)曾经告诉我,应该把研究人员视为他们自己的“小主管” 。
人们普遍倾向于只做自己的事情,然后看看结果如何。
由此推论,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书呆子式”地吸引研究人员去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来完成的。
如果某个问题被认为无聊或“已经解决”,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有人继续研究了。
OpenAI 使用一个庞大的 monorepo ,它主要由 Python 编写(尽管 Rust 服务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少量 Golang 服务也用于网络代理等)。
由于 Python 的编写方式多种多样,这导致了许多看起来奇怪的代码。
你既会遇到 Google 十年老将设计的可扩展库,也会遇到新博士们用过的 Jupyter 笔记本。
几乎所有代码都围绕 FastAPI 创建 API,并使用 Pydantic 进行验证。但并没有强制执行的规范。
二、颠覆认知的5大真相
1. 「混乱即生产力」
• 20+团队各自狂奔:有人造火箭,有人修自行车
• 案例:同一时间冒出3个“ChatGPT兄弟版”,最终Codex胜出
中文:
行动主义倾向很强 (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类似但不相关的团队会汇聚到各种想法上,这并不罕见。
我最初从事的是类似 ChatGPT Connectors 的并行(但内部)项目。
在我们决定推动发布之前,肯定有 3-4 个不同的 Codex 原型在流传。这些工作通常由少数人未经许可进行。当他们展现出潜力时,团队往往会迅速围绕他们组建
原文:
There’s a strong bias to action (you can just do things).
It wasn’t unusual for similar teams but unrelated teams to converge on various ideas.
I started out working on a parallel (but internal) effort similar to ChatGPT Connectors.
There must’ve been ~3-4 different Codex prototypes floating around before we decided to push for a launch.
These efforts are usually taken by a small handful of individuals without asking permission. Teams tend to quickly form around them as they show promise.
2. 代码界的「百味杂烅」
• 博士萌新+谷歌老炮混写Python:Jupyter草稿与工业级代码共存
• 神比喻:“就像把梵高和毕加索的画撕碎拼贴”
3. 决策快如闪电⚡
晨会缺人手 → 隔天抽调ChatGPT王牌工程师 → 0审批直接开干
• 对比:普通大厂走流程平均27天
OpenAI changes direction on a dime. This was a thing we valued a lot at Segment–it’s much better to do the right thing as you get new information, vs decide to stay the course just because you had a plan. It’s remarkable that a company as large as OpenAI still maintains this ethos–Google clearly doesn’t. The company makes decisions quickly, and when deciding to pursue a direction, goes all in.
OpenAI 会迅速改变方向 。
-
这是我们在 Segment 非常重视的一点——获得新信息后,选择正确的方向远比仅仅因为已有计划就坚持原有路线要好得多。
-
像 OpenAI 这样规模庞大的公司竟然还能保持这种精神,这很了不起——谷歌显然没有。OpenAI 的决策非常迅速,一旦确定了方向,就会全力以赴
4. 全民盯推特治国
• 网友吐槽上热搜 → 当天直达总裁Slack → 可能改变产品方向
• 内部梗:“公司命脉是推特情绪指数”
中文:
该公司非常关注推特 。
如果你发布与 OpenAI 相关的推文,并迅速走红,很有可能有人会阅读并考虑。
我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这家公司靠推特氛围运转。
英文:
The company pays a lot of attention to twitter.
If you tweet something related to OpenAI that goes viral, chances are good someone will read about it and consider it.
A friend of mine joked, “this company runs on twitter vibes”.
As a consumer company, perhaps that’s not so wrong.
5. GPU才是真BOSS
• 新功能耗电 = 创业公司全年IT开支
三、亲历Codex闪电战:7周改写历史
疯狂时间表
⏰ 5:30AM 喂娃 → 7:00AM 办公室 → 凌晨4点部署系统 → 8:00AM 全球直播发布
特种部队配置
8工程师 + 4科学家 + 2设计师
= 53天造出AI编程神器
战绩:累计生成63万个代码方案 ≈ 每个工程师贡献7.8万次
亲历者金句:“像回到大学黑客马拉松,只是赌注是全人类的编程未来”
四、离别的顿悟:AGI竞赛的三国杀
公司 核心武器 作者比喻
OpenAI 全民级产品力 科技摇滚巨星
谷歌 基础设施霸权 稳重老牌贵族
Anthropic 企业级安防 精英特工小队
离职真相:
“不是宫斗剧!3000人巨轮转向时,怀念自己掌舵的小渔船”
五给好奇者的忠告
✅ 适合加入如果:
• 渴望参与定义未来
• 能忍受「有序混乱」
• 看见技术心跳会亢奋
❌ 谨慎考虑如果:
• 需要明确职业阶梯
• 习惯保姆级管理
• 介意凌晨修bug时被CEO
终极启示:这里用7周造出别家7年的产品,但你也可能7天老10岁
最动人的作品,为自己而写,刚刚好打动别人
(正文完)
下面是乞讨信息:
我,想成为一名纯粹的写手。
纯粹到什么地步?
靠纯手艺吃上饭!
不软文,不带货,不培训。
那么,只能文章有偿阅读。
年费,50元。
单篇,0.5元。
自觉付费。(直接在文末打赏即可)
不监督,不赞美,不谴责,如公交车投币。
那,怎么知道年费什么时候到期?
您,估摸一个时间就行。
甚至,两三年,付那么一次就行。
意思意思就行。
感恩,所有衣食父母!
1️⃣ 如果有更多疑问,联系小王,一起交流,进步
抬头看天:走暗路、耕瘦田、进窄门、见微光
- 不要给自己这样假设:别人完成就等着自己完成了,大家都在一个集团,一个公司,分工不同,不,这个懒惰表现,这个逃避问题表现。
- 别人不这么假设,至少本月绩效上不会写成自己的,至少晋升不是你,裁员淘汰就是你。
- 目标:在跨越最后一道坎,拿百万年薪,进大厂。
低头走路:一次专注做好一个小事
- 不扫一屋 何以扫天下。
- 让自己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刷牙保持个人卫生,多喝水 ,表达清楚 基本事情做好。
正在挑战365天认知马拉松:
✍️ 晨间写作(6:30-7:30)
🏃 夜间健行(20:00-21:00)
如果您觉得阅读本文对您有帮助, 请点一下“点赞,转发” 按钮 您的“点赞,转发” 将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